• 一、加強醫(yī)務人員手衛(wèi)生
• 大多數感染不一定表現癥狀,醫(yī)務人員在診療、護理每一位病人后,均應認真洗手或對雙手消毒,尤其是給病人換尿片、處理病人糞便,或直接接觸病人分泌物、血液、口腔粘膜、皮膚皰疹等高危險操作后。
• 配備使用方便、數量足夠的水龍頭。至少在發(fā)熱門診、留觀室或病房、ICU等重點部門,需配置腳踏、肘式或感應式非接觸式水龍頭開關。
• 使用皂液替代固體肥皂,但不必使用抗菌皂液。
• 盡量配備擦手紙,以提高手衛(wèi)生依從性。
• EV71對酒精擦手液不敏感,而含氯制劑對手皮膚刺激性太大,碘伏消毒會將皮膚染黃,對于實在不方便洗手,接觸不同病人時可采用更換手套辦法,但此非好方法,因為通常建議換手套還需要洗手。
二、教育、督促病孩和家長,建立良好的個人衛(wèi)生習慣
• 經常洗手,尤其是進食前和便溺后,不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。
• 奶瓶、奶嘴、餐具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;
• 每日對玩具(盡量不帶到病室)、個人衛(wèi)生用具等物品進行清洗、消毒;
• 為促進衛(wèi)生習慣,在留觀或病區(qū),建議每8個病人至少配置1個水龍頭;
• 避免與其他病孩密切接觸;
• 看護人接觸兒童前、替幼童更換尿布、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處理污物;
• 輕癥病孩不必住院,宜居家治療、休息,以減少交叉感染。
三、因地制宜,科學、合理地制訂消毒、隔離措施
• 根據發(fā)熱病人的門診量,配備足夠的體溫表;
• 做好日常清潔衛(wèi)生,尤其是廁所的清潔衛(wèi)生;
• 注意蚊蠅防范;
• 留觀室、病區(qū)的床頭柜、床架、餐具等生活用品、玩具,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;
• 診療、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、物品等要擦拭消毒;
•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后才能繼續(xù)使用;
• 保持地面整潔、干凈,病人流量較多時需要增加清潔次數;
• 有糞便等排泄物污染地面時,漂白粉覆蓋,作用120分鐘后清理;
• 對于有污水處理系統(tǒng)的醫(yī)院,病人的糞便可以直接經廁所排入污水系統(tǒng);沒有污水處理系統(tǒng)的醫(yī)院,可用生石灰以1: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120分鐘。
• 不要為消毒目的而在門診、病房的出入口處,放置踏腳墊和噴灑消毒劑。研究顯示此法不能有效降低環(huán)境微生物的濃度,反而有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潛在危險;
• 不主張給就診的病人分發(fā)鞋套;
• 開窗通風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、降低空氣微生物密度的最好方法,不要常規(guī)采用噴灑消毒劑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;
• 對于病人產生的生活垃圾,不必消毒,而直接投入黃色塑料袋按醫(yī)療廢物處理;
• 患者衣、被單消毒:陽光下暴曬或煮沸20分鐘;醫(yī)護人員污染的工作服(還應包括嬰兒服、尿布、床單等,)可用500mg/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浸泡30分鐘后清洗。
• 留觀室、病區(qū)的床頭柜、床架、餐具等生活用品、玩具,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;
• 診療、護理病人過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儀器、物品等要擦拭消毒;
• 對住院患兒使用過的病床及桌椅等設施和物品必須消毒后才能繼續(xù)使用;
四、合理分診和疏導,減少不必要的留觀或住院
• 疾病流行期間,應實行預檢分診,專辟診室(臺)接診疑似手足口病人,引導發(fā)熱出疹患兒到專門診室(臺)就診,候診及就診等區(qū)域應增加清潔消毒頻次。
• 合理設置就診和留觀場所,保障有效的通風,避免擁擠。
• 要教育培訓鄉(xiāng)鎮(zhèn)衛(wèi)生院醫(yī)務人員對手足口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能力。允許他們對輕癥發(fā)熱病人的甄別,避免大量普通感冒引起的發(fā)熱病人均直接去縣人民醫(yī)院等就診;
• 對于候診病人中高度疑似病人、高熱或精神萎靡者,建立“綠色通道”,直接進入診療環(huán)節(jié)。
• 提倡輕癥手足口病而不需要任何治療的病人,進行居家隔離、觀察;
• 制訂和實施合理的留觀、出觀、住院和出院的指征,減少或避免不必要在醫(yī)院暴露時間;
• 同一間病房內不應收治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的患兒。重癥患兒應單獨隔離治療;
五、衛(wèi)生保潔員和陪護人員的教育、培訓和管理